聚焦“八要素”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业产业发展 推动精准扶贫
2018-09-03 15:57:02
  • 0
  • 2
  • 0

聚焦“八要素”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搞好农业产业发展 推动精准扶贫

---关于水城县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农业局 梁成效高级畜牧师18085862482邮编553600 E一mail:LCXZASD @163.COM QQ1554740053)

按照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坚决打好产业脱贫硬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产业管护,形成“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发展格局。水城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2017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12”文件任务安排,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八大农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九大产业带建设为平台,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农业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2018年全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覆盖贫困人口10万人,产业对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25%以上,带动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00%的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贫困人口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10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技术团队覆盖。2017年完成农业一产总产值65.61亿元,同比增长7%,一产增加值增速7%,达40.42亿元,占目标任务数39.55亿元的10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达8493元,占目标任务数8649元的98.2%,畜牧业增加值9.69亿元,占目标任务数9.56亿元的101%,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鱼牧业增加值比重达30%,肉类总产量达5.76万吨,占目标任务数3.38万吨的170.41%,禽蛋产量0.18万吨,占目标任务数0.15万吨的120%,农产品加工率25%,科技进步指数63.4%。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6万亩,占计划任务101.5万亩的100.1%,其中玉米种植35万亩、水稻种植1.6万亩、小麦种植4.5万亩、豆类种植5万亩、马铃薯种植48万亩。完成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0万亩。其中花生完成4万亩、油菜完成3万亩、烟草完成7.4万亩、蔬菜完成32.8万亩、其它经济作物完成32.8万亩。2017年,粮食产量22.51万吨,占目标任务数22.5万吨的100.04%,粮食作物结构得到不断完善。

(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快速推进,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扎实开展。完成新增特色产业38.99万亩,其中猕猴桃0.1万亩、茶叶0.24万亩、核桃1.5万亩、刺梨0.53万亩、精品水果10.41万亩、中药材0.39万亩、生姜2.34万亩、20.15万亩(其中商品蔬菜2.34万亩)、花卉苗圃0.26万亩、种草0.55万亩、其他2.52万亩。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完成补植补种50.07万亩、占计划任务113.85%,实施林下种植67.30万亩、占计划数96.14%,非林下种植16.21万亩,产业后续管护115.48万亩、占计划任务144.23%。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耐旱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缺乏品牌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制造业,缺乏大型农产品销售市场,使得农副产品价格提升空间不大;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组织化水平仍然较低,带动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仍处在培育阶段,农产品加工、销售滞后的面貌尚未改善,农产品营销策略和手段相对落后。农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务农的多是妇女及老弱病残,体力差、科技文化素质低,难以掌握现代种养技术,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金融资金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依然较弱。农业投入主要依赖国家和省级的投入。地方政府及企业、农户对农业投入的能力有限,农民申请小额信贷门槛依然较高,农户贷款难度较大,给农业生产,特别是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经营带来困难。

(四)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的自然灾害难以避免,动植物发生较大疫情灾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基地辐射带动人数有限。没有建立良好的利益连接机制,农产品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生产基地缺少特色,规模不大,基地建设不成熟、不稳定,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基地辐射力弱,难以拉动市场,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企业经营现状不佳,利润薄,对贫困户带动能力也较弱。

   (六)贫困户自身素质低影响就业。贫困户缺乏种养专业技能和启动资金,个体规模又较小影响自身的发展,贫困户自身素质比较差,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在提供相同报酬的基础上,是优先选择劳动力更强的,选择贫困户是牺牲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七)土地、资金等问题瓶颈日显。土地不集中,滞后的农民小农意识影响土地流转与经营主体的发展,现有的连片集中土地满足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有“产业扶贫信贷通”等贷款政策,农户也是裹步不前,真正贷款用来自己发展创业的不多。风险与收入不成正比,低于市场行情,农户获益不大。

三、主要做法

    水城县始终坚持产业扶贫思路,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生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实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县级统筹、乡级组织、村组实施、群众参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产业脱贫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好地块、种苗(种禽、种兽)、技术、市场、“三变”利益联结等,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明确到人,做好产业发展的协调服务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做好省扶贫产业子基金和争取并使用好凉都“三变”产业基金。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加强项目包装,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市外龙头企业,引导一批市内国有企业、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领域,参与产业脱贫。支持鼓励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

(三)强化技术服务。结合贫困乡村脱贫产业存量、发展增量等具体情况,细化跟进技术服务工作措施,通过村组集中培训、基地现场指导、上门个别帮教等形式,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加强合作社技术服务工作。确保一个合作社有一名农技人员驻点指导。结合产业脱贫工作需要,逐步构建完善产业研发、育种、生产、市场、劳务等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强化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报刊、横幅等宣传工具,把调减玉米和产业脱贫的重大意义、建设的重点、扶持政策等送到群众手上,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在全县形成社会参与,脱贫群众为主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五)强化产业革命示范带动。要围绕“茶、菜、菌、禽、药”及“一县一业”等特色产业,大力打造一批质量效益好、辐射带动强、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示范典型。

(六)强化督促考核。认真开展督查工作,全面掌握产业脱贫进展情况,分析研判问题和困难,总结工作成效,提炼典型经验。

(七)扬长避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大格局引领,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销售农特产品为主的农村电商扶贫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等项目。传统农业稳步发展。采取“企业、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通过委托养殖、合作社联结、大户(能人)带动等方式,为贫困户合理选择和布局特色产业项目。通过发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贫困户)主体”的发展理念,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抓手,电商农业蓄势待发。通过出台政策、龙头企业引领、电商知识培训等方式,开展电商扶贫工作,积极支持电商龙头企业及电商服务站点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电子商务产业,通过电商增收。   

(八)创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带动农民创业。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在全县形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新局面。培育主体多元化。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载体特色、经营产业、服务全面、管理规范的特点。注重在产业链条上把贫困户纳入帮扶对象范围,实行订单生产,全程技术指导,贫困户只管简单的种或养,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全部由企业负责,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赢;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流转土地、参与合作社经营、入园进厂务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示范带领作用,让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种植养殖大户、经营能手牵头,龙头企业带动;有村组干部、基层农技人员领办,私营业主创办;经营范围多元化。全县农业经营主体主营经营范围遍及果蔬、生猪、牛羊、家禽等传统产业,特色经果、茶叶等有机产业,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相关行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扩展到休闲农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等农旅领域,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使特色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利益联接多元化。实行“整体经营、带动发展、保底分红”等方式,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等帮扶联结模式,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文件激励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以采取土地、贷款资金等要素入股,以及返租倒包、基地共建、阶段就业等方式,建立保底分红、劳务增收、订单生产等联结机制,让懂市场、懂经营的能人带动贫困户增加收益,形成产业精准扶贫的“大合唱”。

   (九)典型引路,全面孵化产业基地,拓宽辐射力度。坚持点面兼顾、平衡推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着力解决资金和土地的瓶颈难题,加快建立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多模式齐驱并驾。产业基地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产业扶贫示范带动推进。

四、对策建议

    按照“产业支持、龙头带动、加工流通、特色高效”的原则,推动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全面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 全面推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产业规划和项目到村到户到人 认真研究谋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项目和细化措施,加快调减附加值低、破坏生态环境、市场潜力不足的农产品,确保每个乡(镇、街道)有1-3个优势产业,每个村有1个优势品种。坚决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加快推进旱地全部改种经济作物,15度以下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产业所需物资备足备齐到村到户到人。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物资的准备和调运工作,保障农资需求,确保产业全面及时展开。利益联结机制到村到户到人。坚持以“三变”改革为引领,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规范完善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强化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农民的有效联结,通过保底分红、务工收入和收益分红等方式,确保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受益。积极推广扶贫资金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改革。产销衔接机制到村到户到人。继续强化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定向采购贫困村农产品,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农产品定向直销渠道;每个贫困村和规模化基地至少有1个电商网点,冷链物流实现扶贫产地基地全覆盖;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等工作,产销衔接的每宗交易都明确落实到具体的产地村、生产户、生产人。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到村到户到人。全面开展“万名农技专家下基层”活动,统筹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围绕种、养、加、销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对每个扶贫产业、每个贫困村、每个合作社的全覆盖,确保每个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都得到技术服务。

(二)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按照“稳存量、增效益、促脱贫”的思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保障。做好特色产业后续管护。提升特色产业建设质量。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为产业扶贫提供强力支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加工企业向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聚集,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实施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加快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地批发市场、冷链物流设施等市场体系建设;以智能化技术为依托发展物联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体验旅游、度假旅游等多种业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四)加快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户”模式,构建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做大做强产业引领型龙头企业。以“双百工程”为抓手,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步伐。高标准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都要有产业、生产的产品都要有市场”的要求,每个扶贫名录社按照“一社一品”要求,明确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确保产得出、卖得好。

(五)做好特色产品产销对接。按照“以需定单、以单定产、以产定扶”的要求,做好扶贫产业产销对接工作。加快培育采购配送实体企业。以农业扶贫项目、措施、具体收益精准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有指标按照“三变”改革全覆盖、产业到户全覆盖、创业就业全覆盖、龙头企业带动全覆盖、合作社带动全覆盖的要求,确定产业发展指标,定期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有台账进一步摸清盘实资源和产业家底,合理谋划产业布局和帮扶措施,记录帮扶对象产业发展动态变化。有督查建立完善产业脱贫督查,确保产业脱贫工作如期高质量推进。有通报加强督查结果应用,对产业脱贫落实好的单位和机构给予表扬,落实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六)建立健全“五率”工作指标体系。到户率。以村组为单位,通过以户为主线的产业到户台账,将已有产业项目的贫困户除以总贫困户数来计算产业项目到户率。见效率。分为综合见效率和单项产业见效率。综合见效率是通过贫困户的各项产业收入台账,将累计项目见效的贫困户数除以总的贫困户数进行计算;单项产业见效率是通过贫困户的各项产业收入台账中,对某单项产业的见效贫困户除以总的贫困户数进行计算。农产品产销对接率。以贫困户的农产品中实现直产直销部分的产值除以该贫困户农产品的总产值。“三变”改革实际分红率。以实际得到“三变”分红的贫困户数除以总的贫困户数。贡献率。通过贫困户的各项产业收入台账,包括土地流转收入、“三变”改革分红收入、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产业基地务工收入等与产业有关的收入除以该贫困户的总收入。

(七)加大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财政性投入形成资产民用、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可优先安排符合实施条件的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能力建设等方面项目;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证、农业政策性补贴等方式,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产业扶贫信贷通”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将资金投入到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产业,让资源变资金,让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八)拓展产业链条,创建知名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大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支持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种植、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投资新建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产业链经营机制。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以龙头为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产业扶贫。

   (九)推动项目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不断破解用地的难题,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依托,充分利用园区秀美的田野和村庄等自然条件,建设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采摘体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休闲农业体验观光园,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公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农业发展“接二连三”,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树立标杆。打造一批“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食品产业等农业项目等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助推农业集群式发展。

   (十)引进科技人员,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人才引进制度,吸引专业化人员前来水城县投资创业,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十一)加快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鼓励贫困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与其他农户组建合作社,按规定分红。在贫困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土地。对流转其它农户土地的贫困户和对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给予一定的补助。

(十二)聚焦“八要素”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全力聚焦“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八要素”,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高收入经济作物,助推产业革命。完善产业扶贫子基金、涉农资金硬挂钩机制,推行“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就业、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方式拓宽农户的增收渠道。围绕“八要素”来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破解产业革命的难题和“瓶颈”。实行领导带头、分片包抓,逐级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强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合作社、涉农企业的发展来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公司通过与乡镇村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采取“结对帮扶”、“公司+农户”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共同致富。在次年第二季度对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验收,实行奖惩机制。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落到实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围绕主导产业调结构,调大、调优生产基地,调优生产基地。以功能小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大对功能小区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使之成为高标准、高技术、高效应的集合体,示范带动生产基地的提档升级。围绕农产品形态调结构,调高、调精农业增效空间,调高农产品初级形态附加值,实现增收。调精农产品加工形态附加值。重点培植加工型龙头企业,扩大企业对农户辐射带动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产品由初级形态转变为加工形态。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由简单的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方向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形态向精深加工形态发展,促进户、企获得更大的增值空间。调强农产品商品形态附加值。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搞生产、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专业农产品的大宗销售。培育农产品地域品牌与产品包装。实现农户与市场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要达到80%以上。围绕农村人力资源调结构,调宽、调多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农民转变身份。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调整土地经营权流转结构,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2018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5万亩,使一部分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失业失地农民。从而促进其向二三产业转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利用“创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市场经纪人”引领推广普惠制培训,就业培训要达10万人以上。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发挥整合、协同效应,实现向“结构优化、规模发展、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要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推动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

2018.6.20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